1944年9月,侵華日軍第二次入侵廣西。1944年11月7日至1945年7月6日,柳城淪陷。其間,日軍的侵略和破壞,使柳城人民蒙受了一場空前的災難,造成人員傷亡總數達11148人,直接人員傷亡2876人,其中被日軍直接殺害1500人,受重傷126人、輕傷1250人。據不完全統計,柳城縣人民所遭受的財產損失總計為國幣4811245.931千元。柳城縣16個鄉(xiāng)鎮(zhèn)、159個村街、24655戶中有10個鄉(xiāng)鎮(zhèn)、90個村街、7102戶遭受日軍的燒殺擄掠,受損失的鄉(xiāng)鎮(zhèn)、村街、戶數分別占原有數的62.5%、56.6%、28.8%。
日本侵略者在柳城的種種暴行,激起了全縣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組織領導的或共產黨員參與的抗日團體和抗日武裝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他們在各鄉(xiāng)村組織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和敵后游擊斗爭,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一、柳城國中抗日救亡政工隊
1944年1月,中共地下黨員余炳享、沈章平、鄧瑩從廣東撤到柳城國民中學任教后,一批進步教師黃谷農、吳文階、吳鷹健、曾廣平等也相繼來到國中,他們在學校一面灌輸革命思想,一面領導發(fā)動宣傳抗日救亡工作。以學校的名義,組成臨時抗日救亡宣傳隊,到各圩鎮(zhèn)街頭演抗日救亡話劇、活報劇,張貼抗日救亡標語,高呼抗日救國口號,喚醒民眾,積極投入抗日救亡工作。
1944年下半年,柳城抗日形勢趨緊,國中師生遷往古砦,縣政府正式宣布學校停辦,教職員停薪留職,大部分學生分散回家。
??1945年2月初,柳城國中抗日救亡政工隊在龍頭鄉(xiāng)正式成立。隊長吳鷹健,指導員沈章平,副指導員鄧瑩,隊員30多人。政工隊成立后,先后輾轉羅城縣小長安、柳城縣太平鄉(xiāng)等地以寫標語、出墻報、畫漫畫、街頭演講、辦成人夜學班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政工隊在太平宣布解散。
二、中共桂北聯合工委在柳城的下屬組織
柳城淪陷期間,在柳城境內開展抗日活動的黨組織有中共桂北臨時聯合工作委員會(簡稱桂北聯合工委)領導的桂林文化支部、柳州日報社特支下屬的柳州日報社柳城分社支部和柳州日報警衛(wèi)隊支部等3個支部。 ??
(一)中共柳州日報社特支在柳城的下屬組織???
1944年秋,桂林、柳州被日軍侵占前夕,原中共廣東組織系統領導的在柳州日報社內任職的羅培元、張琛、何家英等一批共產黨員,有計劃地派員到融縣、柳城縣、羅城縣等地開展活動,為柳州淪陷后將自己所控制的柳州日報社能在這些地方繼續(xù)出版發(fā)行報紙打下基礎。11月10日,羅培元社長率領柳州日報社的部分員工撤到融縣,次年1月轉到羅城縣,并在融縣的和睦,柳城縣的古砦(當時柳城縣府臨時駐地)成立分社。1945年2月上旬,羅培元、張琛、何家英三人代表各自聯系的黨員,在羅城縣龍岸街開會,決定成立中共柳州日報社特支(初建時稱特委),張琛(報社總編)任書記,主管組織工作;羅培元(報社社長)任副書記,主管軍事和統戰(zhàn)工作;宣傳委員由柳城分社主任何家英擔任。特支下設羅城縣龍岸總社支部、羅城縣黃金分銷處支部、柳城縣古砦分社支部、警衛(wèi)隊支部和融縣和睦分社支部。
1、中共柳州日報社柳城分社支部??
1944年夏,中共黨員羅培元派黨員余炳享以教師的身份到柳城縣國民中學開展活動。1945年1月,撤到羅城縣的柳州日報社在柳城縣的古砦設立分社。同年2月,在分社工作的何家英、余炳享(此時已轉到報社工作)、吳奇勛等3名黨員,按柳州日報社特支的布置,在古砦街成立柳城分社支部,何家英任支部書記。下設大埔、三塘、太平三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3名(其中在柳城發(fā)展6名)。支部成立不久即移駐龍頭鄉(xiāng)。支部除宣傳抗日外,還配合柳城軍民對日作戰(zhàn)。4月,中共柳城分社支部吸收鄧程章、于鈿、林立、謝庭滋、羅汝群、梁一凡、周順杰、謝光澤等加入黨組織。
2、中共柳州日報警衛(wèi)隊支部
1945年2月,在柳州日報警衛(wèi)隊(對外稱桂北行署直屬警衛(wèi)隊)工作的中共黨員,按柳州日報社特支的布置,在羅城縣的龍岸成立支部,駱維強任支部書記,共有黨員10名。支部成立不久即赴柳城縣的古砦、龍頭、大埔、太平、沙埔等地開展抗日工作,并在洛崖、龍頭、沙埔配合柳城抗日軍民對日作戰(zhàn)。 ???
(二)中共桂林文化支部 ?
1945年5月初,中共桂林文化支部由羅城縣轉到柳城縣開展抗日活動。該支部共有5名黨員。司馬文森任支部書記,鄭思任組織委員,吉聯抗任宣傳委員。該支部先后在柳城縣的古砦、洛崖、六塘、沖脈、馬山等地進行宣傳和組織武裝對日作戰(zhàn)。
三、黨領導的抗日團體??????
1944年11月7日,日軍侵入柳城縣境。在柳城縣部分地區(qū)淪陷期間,進步人士、原柳州龍城中學校長陳如平任柳城縣縣長。為了保護柳城縣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他歡迎、支持各抗日團體到柳城境內進行抗日活動。中共桂北臨時工委及其下屬組織和隨學校疏散到柳北一帶的中共靈川特支領導的黨員,曾先后組織成立有柳州日報社柳城分社、柳州日報警衛(wèi)隊、鎮(zhèn)國政工隊和桂林師范學校(簡稱桂師)戰(zhàn)時服務團到柳城縣開展抗日宣傳和參加對日作戰(zhàn)。
(一)柳州日報社柳城分社
1944年,柳州淪陷前,實際上已為中共掌握的柳州日報社遷往羅城。為了有公開合法陣地掩護黨組織的活動,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抗日武裝斗爭,柳州日報社在羅城、融縣、柳城先后建立分社和辦事處。1945年1月,柳州日報社在古砦成立柳城分社,分社主任由中共黨員何家英擔任。2月底,日軍侵犯古砦,柳城分社遷到龍頭蒙村辦公,報社地下黨組織派黨員余炳享直接或間接介紹柳城國中學生和桂林兩江師范柳城籍學生梁一凡、侯信、鄧程章、于鈿、林立、謝庭滋、羅汝群、周順杰、謝光澤等參加柳州日報柳城分社工作。分社下設三塘、大埔、太平3個辦事處和太平板貢分銷點。分社除了出版《柳州日報》進行抗日宣傳外,還組織員工幫助附近群眾搞勞動生產,在群眾中舉辦抗日時事講座等。1945年7月,隨總社遷回柳州。
(二)柳州日報警衛(wèi)隊
1945年1月,在羅城縣龍岸鄉(xiāng)下株村成立,以柳州日報社員工為主,對外稱桂北行署直屬警衛(wèi)隊,對內稱柳州日報警衛(wèi)隊。實際上由中共領導,由中共黨員羅培元任隊長、駱維強為副隊長、陳揚(陳光)任指導員,全隊60人槍,隊內設有黨支部。警衛(wèi)隊成立后,即在羅城黃金集訓。他們以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為指導,學習軍事和政治;學習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做群眾工作的好傳統,嚴格執(zhí)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經過短暫的訓練后,警衛(wèi)隊便向更加接近敵人、接近桂北聯合工委領導的融縣抗日挺進隊的方向挺進,到融縣、柳城一帶活動。衛(wèi)隊充分發(fā)揮既是戰(zhàn)斗隊又是宣傳隊的作用。自辦了刊物《警聲》,籍此向群眾宣傳抗日。每到一處,在群眾中開展宣傳發(fā)動,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1945年春,警衛(wèi)隊開往柳城縣的古砦、龍頭、大埔、太平、沙埔等地武裝保衛(wèi)春耕生產、開展抗日工作,并在洛崖、龍頭、沙埔配合柳城抗日軍民對日作戰(zhàn)。其影響不斷擴大,不少青年紛紛要求參加,警衛(wèi)隊迅速地發(fā)展壯大,僅半年時間隊伍就發(fā)展到七八十人。
1945年6月,柳州日報社特支根據桂北聯合工委的決定,解散柳州日報警衛(wèi)隊,警衛(wèi)隊員根據不同的條件和情況或分散或隱蔽或撤退。柳州日報社的黨員、積極分子、職工等人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撤到廣東、香港,一部分留在柳州、桂林等地堅持斗爭。
(三)鎮(zhèn)國政工隊
中共桂林文化支部組織領導的一支抗日宣傳隊。日軍進攻柳州時,國民黨桂系第188師563團被沖散,部分官兵流落到羅城等地。司馬文森見該團團長有抗日熱情,便鼓動他擴大番號為縱隊,代號為“鎮(zhèn)國師”,自任司令。該團長也想利用文化名人擴大自己隊伍的影響,聘請司馬文森為該部隊的政治部主任并負責籌建政工隊。1945年1月,鎮(zhèn)國政工隊在羅城龍岸福建會館成立,中共黨員鄭思(詩人)任隊長、吉聯抗(音樂家)任副隊長、司馬文森(作家)任指導員。隊員多數來自柳州中學、龍城中學、融縣中學和廣西大學的師生,隊內設武裝組、學習組、宣傳組、生活組,成立有中共支部。政工隊成立時有隊員30多人,后來發(fā)展到50多人。通過各種渠道弄到了10多支步槍和一批手榴彈,使政工隊成為一支黨領導的武裝抗日宣傳隊。政工隊成立后,曾派武裝組參加了寺門阻擊戰(zhàn),保衛(wèi)龍岸、黃金產糧區(qū)的安全。
鎮(zhèn)國政工隊在中共桂林文化支部的領導下,高舉抗日的旗幟,堅持在敵后進行文藝演出和抗日宣傳。活動遍布羅城縣的龍岸、板丈、土城、地棟,融縣的永樂、四莫、興隆、和睦與柳城縣的洛崖、沖脈、龍村、六塘、鳳山一帶。所到之處,政工隊出版墻報和漫畫,巡回展出大型彩色連環(huán)畫,揭露日軍奸淫、燒殺、擄掠及漢奸的賣國罪行;演出了《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之歌》、《大刀進行曲》、《春耕曲》、《民眾力量真?zhèn)ゴ蟆?、《武裝起來保衛(wèi)家鄉(xiāng)》等大量的戲劇、歌劇、活報劇,還根據現實斗爭創(chuàng)作了很多好的作品。更以紀律嚴明,成為深受群眾歡迎和愛戴的武裝宣傳工作隊。
抗戰(zhàn)勝利后,根據桂北聯合工委的決定,實行分散隱蔽撤退。至此,鎮(zhèn)國政工隊的活動,歷經7個多月的戰(zhàn)斗歷程,于1945年7月底在柳城縣六塘宣告結束。
(四)桂林師范戰(zhàn)時服務團
1944年9月,日軍沿湘桂線南下,進逼廣西,桂林淪陷后,桂林師范學校從臨桂縣的兩江遷到羅城縣的三防鎮(zhèn)(今屬融水縣)繼續(xù)上課。桂林師范學校的中共黨員陳揚華、鄭鏡南、李文松等在進步校長湯有雁的支持下,組織領導學校的師生在羅城、融縣的鄉(xiāng)間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45年2月,柳城縣縣長陳如平(民主人士)邀請桂林師范學校派師生到柳城等地參加抗戰(zhàn)。學校的中共黨員征得校長的同意,于2月20日組成桂林師范戰(zhàn)時服務團,蔡純華任團長,李文松任指導員。全團40余人,編為一個文藝隊、兩個戰(zhàn)斗班,開赴柳城縣府所在地古砦鄉(xiāng),縣政府授給該團“縣督察隊”的番號,撥給槍械彈藥和給養(yǎng)。此后,服務團先后在古砦、龍美、沙埔、洛崖、大埔、鳳山等地村鎮(zhèn)活動,武裝班積極參加抗擊日軍的戰(zhàn)斗,文藝隊深入集鎮(zhèn)進行宣傳演出,到村屯發(fā)動群眾,幫助建立自衛(wèi)隊。先后參加1945年3月9日的“古砦保衛(wèi)戰(zhàn)”。5月上旬的“沙埔遭遇戰(zhàn)”,5月底的“十五坡伏擊戰(zhàn)”等戰(zhàn)斗,保衛(wèi)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群眾的信賴和擁護,是一支能文能武的戰(zhàn)斗隊伍。為了抗日,服務團中共黨員王和琴、梁衡芳和隊員陳德齡在柳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四、地方民眾抗日武裝
1944年11月到1945年7月日本侵略軍占領柳城期間,全縣人民不甘當亡國奴,對日本侵略軍的殘暴行徑恨之入骨。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倡導下和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鳳山、頭塘、沙埔、太平、大埔、龍頭等鄉(xiāng)鎮(zhèn)村屯紛紛響應黨的號召,組織起來,拿起武器組成抗日自衛(wèi)隊,為報國恥家仇、保衛(wèi)家鄉(xiāng)同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zhàn)。
在鳳山鎮(zhèn),共組織有7支自衛(wèi)隊跟日本侵略軍開展武裝斗爭,他們是:(1)邦塘自衛(wèi)大隊,下轄3個中隊,有124人槍,編屬國民黨桂系第188師別動隊領導,先后駐守過頭塘、六塘和三角嘴等地;(2)對河自衛(wèi)隊,有30多人槍;(3)大灣自衛(wèi)隊,有50人槍(包括良村、六貢隊員);(4)馬山自衛(wèi)隊,約有50人槍,有輕機槍1挺、六○炮1門;(5)頭塘自衛(wèi)隊,有40人槍;(6)倉貝自衛(wèi)隊;(7)長漕和平村自衛(wèi)隊。
在太平鄉(xiāng)。75%的行政村建立了抗日自衛(wèi)隊,全鄉(xiāng)組成了近800人槍的抗日武裝隊伍。太平黨小組及侯信、梁一帆兩位共產黨員,在組織抗日武裝隊伍的工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僅是侯信親自組織建立起來的抗日自衛(wèi)隊就有下良、龍興村抗日自衛(wèi)隊35人槍;里塘村抗日自衛(wèi)隊50人槍;山咀村抗日自衛(wèi)隊80人槍;江頭村抗日自衛(wèi)隊45人槍,;太平東平街、南大街抗日聯隊80人槍等等。
此外,在古砦、頭塘、大埔、馬山、沙埔、東泉等鄉(xiāng)鎮(zhèn),很多行政村也建立了抗日自衛(wèi)隊,活躍在抗日前線。
各村自衛(wèi)隊既分工又合作,平時各保一方平安,必要時統一指揮,聯合作戰(zhàn)。這些抗日隊伍作戰(zhàn)機動靈活,多為游擊戰(zhàn),也有支援配合國軍打正規(guī)阻擊戰(zhàn)??h境內抗日軍民與日軍作戰(zhàn)40多次,斃敵560余人,傷敵260多人,俘敵22人,繳獲大炮1門、重機槍3挺、輕機槍4挺、長短槍92支、戰(zhàn)馬12匹。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戰(zhàn)斗有:融江洛崖段兩次截擊戰(zhàn)、古砦保衛(wèi)戰(zhàn)、十五坡伏擊戰(zhàn)、矮坳殲擊戰(zhàn)、三角嘴伏擊戰(zhàn)、將山頭伏擊戰(zhàn)、邦塘高街之戰(zhàn)、仙姑廟戰(zhàn)斗、倉貝伏擊戰(zhàn)、巖口峒解圍戰(zhàn)、古木坳伏擊戰(zhàn)、張家祠殲滅戰(zhàn)、龍頭截擊戰(zhàn)等。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地打擊,在柳城縣人民抗日斗爭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